沈一元需要租赁周大匠的海船,周大匠需要沈一元的认可与支持,以更好进入南洋航线。
  但经过这件事,沈一元已经看低了周大匠,他的崛起带着偶然成分,拥有运气的他相信运气会一直存在下去。
  这样的人,得势于一时,不可能得势于长久。
  周家没落,不出三代。
  海运确实利益巨大,但谁说没有风险呢?
  大明水师用的是庞大的宝船,最小的大福船也比寻常的海船大不少,一般风浪大家无忧无虑,可一旦起了大风浪,遭遇了极端天气,宝船安全无忧,大福船命运难测,但这些小型海船必然倾覆大海。
  这出航一次的费用与成本并不低,陶瓷、丝绸、茶这在大明也是需要采买来的,船只有贵,人员费用也不低,一旦出了事故,还得陪一笔安家费。
  血本无归不是不可能的事,前不久大明水师向北运输粮食,就有消息传出,有两艘船遭遇了风暴沉了,死了五十几人,不少粮食送给了海龙王。
  郑和乘小船登上太仓州的港口,看着不断搬运货物的伙计,微微点了点头,对一旁的张玉说道:“集合所有掌柜吧。”
  张玉从身后拿出了红色旗帜,挥舞了几下,港口高处就有人敲开铜锣,紧促的两声接两声,这是召集掌柜与管事人的信号。
  沈一元、秦亨、王忠富、黄发财、周大匠、伍堂等一干掌柜走向港口。
  郑和拿出了一份文书,在手上晃了晃,道:“朝廷旨意已传了下来,船只能否出海由大明水师说了算。若还有人想要找关系,上书弹劾水师,最好是快点,距离出航的日子可不多了。”
  “若没有,就听清楚了,但凡随水师出海的船只,必须能抗大风,船上货物只能容七成,其他三成为生活用度,不允许超载,不允许超员!”
  第五百四十六章 中都留守:李芳英
  船就那么大,货却很多。
  为了牟利,一些商人极度压缩生活用度,不顾危险增加货物,船还没出港,吃水已到了危险程度,一旦遭遇点大风,船稍微倾斜就有倾覆危险。
  虽然大明水师的作用只是开道,避免商船不被海贼袭扰,至于他们会不会在狂风暴雨之下沉没,实在与郑和没有多少关系。
  但郑和经历过战争,清楚人命的脆弱与可贵,尤其是阵亡军士送归时,他们的家人是如何的痛哭绝望。
  一个人死了,一个家就破了。
  他们虽不是大明军士,但也是大明子民,他们虽是逐利忘危,但身后一样有父母妻儿。
  郑和宁愿得罪那些商人,任由这些商人找关系弹劾自己,也不想看到无数家人哭喊着儿子、丈夫与父亲的名字。
  “在出航之前,大明水师会派人登船检验,通过者发放腰牌,无腰牌者不得出港。”
  郑和撂下最后的话,转身离开。
  不能再停留在太仓州了,皇上要在长江边给军士送行,这是天大的荣耀,不敢耽误了时辰,是时候返回京师了。
  回到宝船之上,郑和看着正躺在椅子里的朱植与朱耿,走上前行礼,道:“两位王爷,宝船即将返京。”
  朱耿吃得有些胖了,拍了拍肚腩,看了一眼港口方向,道:“十五哥,我们还回京吗?”
  朱植滋溜了一口酒水,舒坦地享受着:“回京,不回京怎么让皇上兑现承诺。当初咱们可是在宝船上砸了钱,最大的宝船我们争不得,可另外三艘宝船,至少有一艘名为辽王号才可以。”
  朱耿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辽王号、珉王号,甚好。听闻十三哥在山西找到了不少煤矿,怕是无法与我们同行了。”
  朱植伸出手,感知着北风,见郑和等人走远,便说道:“算算时间,燕王与宁王也应该快到淮河了,我们抵京时说不得能聚上一聚。只是,不知道皇上会如何安置十七弟。”
  朱耿目光中有些忧虑,道:“太祖分封诸王,不过驾崩两年多,皇上就明旨削藩,天下藩王几是一网打尽,这个动作有些大了啊。”
  朱植无所谓地枕靠着双臂,嘴角带着莫名的笑意:“如今我是看穿了,太祖能管得住儿子们,可皇上管不住叔叔们。除非大哥还在,否则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会削藩。我们先一步经商,给家人留个万贯财富,总好过被贬为庶民,丢尽颜面的好。若十七弟不识好歹,继续想当关外王爷,呵呵……”
  朱耿打了个哆嗦,这一声笑很是渗人,似乎在说,藩王造反会死的很惨,不配合朝廷削藩也会死得很惨。
  朱植站起身来,在桌子上的果盘上抓起一把红枣,走向船舷,看着蔚蓝的大海说道:“有四哥在,十七弟应该能看清楚局势。”
  朱耿将枣核吐到海里,平静地说了句:“几万人一个浪花都没翻起来,谁还能看不清楚局势?”
  朱榑的死本身没有威慑力,但他死得如此之快,如此悲惨,才是真正的威慑。几个大宝船就能干掉齐王多年筹划的“水师”,谁还能与之抗衡?
  再说了,龙江船厂里的宝船可不止是一艘啊,朝廷户部如此吃力,一个原因就是划拨给龙江船厂太多钱了。
  现在看来,这笔钱没白花。
  这脚底下的宝船,完全可以成为捍卫大明的利器,不论是任何外敌还是内乱,都没有人可以轻易撼动。
  水上,无人敌。
  “收锚!”
  “杨帆!”
  军士有条不紊地行动着,宝船缓缓离开太仓州外港,前往京师。
  淮安府,云梯关渡口。
  八艘大福船停泊在岸,以作补给。凤阳知府徐安、中都留守司留守李芳英、都督同知孙岳等人在外迎候。
  朱棣、朱权从船舱中走了出来,整齐地施礼声传出,看着跪拜的凤阳官员,朱棣抬了抬手,威严地道:“本王与宁王只过是途径此地,何须你们亲至一趟。”
  徐安尚未说话,李芳英便主动上前,道:“表叔父大胜归朝,不走陆路,怎选了海路。舟船颠簸总不好休息,不若在凤阳府安顿几日,也能让侄儿略作招待。”
  朱棣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有些茫然,这是谁,找自己攀亲戚,不由问道:“你是?”
  李芳英笑道:“家父岐阳王。”
  朱棣一抬眉头,陡然想了起来,连忙上前,道:“原是表侄,多年不见,不成想变了模样。”
  不是其他人,正是李文忠的三子,李景隆与李增枝的弟弟,李芳英。
  朱权也有些惊讶,道:“自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任命你为中都留守,你就鲜有回京的时候,又听闻这两年你在养病,如今可痊愈了?”
  李芳英谢过朱权问询,拍了拍胸口,道;“已然无碍。我等在不远处设了酒宴,不妨叙旧浅谈一二。”
  朱棣微微点头,道:“补给也需要两个时辰,既如此,那就畅饮一番吧。”
  李芳英连忙用手请着,徐安等人连忙在一旁陪笑。
  刘长阁刚想跟过去,斜插过来一人,低声道:“凤阳府安全局千户左周见过刘经历。”
  “有事?”
  刘长阁微皱眉头,自己现在的身份也只是大宁安全局经历,和凤阳府可不搭边。
  左周看了看左右,见没有人注意,便从袖子中抽出一份文书,交给刘长阁,低声道:“皇上密令,刘经历不至京师,转道蒙城。”
  刘长阁接过文书,深深看着左周,然后将其带到船上,在房间里阅览文书,看过之后,当即问道:“岳四海也去了蒙城?”
  左周凝重地点了点头:“据可靠情报,蒙城极有可能是白莲教在凤阳府的核心据点。岳同知已带人去了蒙城,然蒙城事大,若无刘经历坐镇,恐功败垂成。”
  刘长阁仔细看着文书,这确实是朱允炆亲笔所写,里面还有安全局的密押。看来蒙城水深的很,否则不会棘手到一个岳四海还不足以让朱允炆安心的程度。
  “详细情报在哪里?”
  刘长阁问道。
  左周摇头,道:“事态紧急,又是绝密,各中详情只有京师安全局要员知晓,地方无权过问,只倾力配合。”
  刘长阁手指轻轻叩打着桌案,又低头看了看文书,道:“备四匹快马。”
  左周点头,又拿出一份文书,道:“马匹已准备妥当,这里是蒙城知县、县丞、士绅名录,或能有些帮助。”
  刘长阁唤来杨山,道:“事情有变,你想要回京领赏需要延后一段日子。”
  杨山毫不在意,豪爽地答应着:“君上有令,我等当肝脑涂地。领赏什么的,交给老婆孩子便是。”
  刘长阁哈哈大笑,十分满意。
  杨山孤身进入哈什哈的营地,不畏生死,凭借着自己的胆量与智慧,提醒了哈什哈防范鞑靼,这才有了后续行动。刘长阁欣赏杨山,决定将其带至京师。
  “李芳英可有什么异动?”
  正在准备行动的刘长阁,突然对左周问道。
  左周微微摇头,平缓地说道:“他自留守中都之后,行事皆有分寸。太祖驾崩后,曾入京奔丧,后返回中都后得一场病,一直都留在凤阳不曾外出,也很少见客。在李景隆禁足,李增枝入狱后,他也没有任何动作。”
  刘长阁思索了下,问道:“如此说来,这两年安全局也很少见到他?”
  左周认真地回道:“虽然安全局没有见到他,但一直都监视着凤阳城,可以确信,他并没有离开过。”
  刘长阁没有多问,换了行装与打扮,安排人代替自己与杨山,伪装成依旧在船上的样子,然后离开了大福船,进入不远处的密林,牵出马,一人双骑,沿着淮河奔腾而出,直奔蒙城。
  京师皇宫,养心殿。
  天界寺主持道源、神乐观真人张宇初,工部侍郎兼报恩寺监工姚广孝,工部尚书郑赐,户部侍郎严奇良闲聊着,直至内侍喊出“皇上驾到”,方止住交谈,对朱允炆行礼。
  朱允炆落座,挥袖:“都起来入座吧,今日召主持与真人前来,只为拿出英烈碑方略,早日修筑。先前工部代传之言,两位如何看,说说吧。”
  道源看了看张宇初,见其手持拂尘,淡然若定,便掐动佛珠,起身道:“天界寺为皇室家庙,皇上又是天下之主,九五之尊,所言即法旨,天界寺与众僧悉数听从,不敢有违。”
  朱允炆有些意外,看了一眼郑赐与姚广孝,不是说佛家很硬,怎么到了这里反而软了?
  郑赐暗暗咋舌。
  天界寺对工部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态度,人家蛮横的就差喊出,不按我们的办就不干了之类的豪言壮语。
  工部说到底只是包工头,以前朝廷出钱,包工头嚣张的很,现在天界寺出大头,人家自然也要嚣张一点。
  不过嚣张也得分对象,和工部嚣张,那是因为工部虽然有施工队,但毕竟没有拆迁队,拆不了天界寺的门,烧不了天界寺的庙。
  但皇上可不一样,龙爪手那么厉害,一爪子下来,来个龙之吐息,天界寺可就没了。再说了,朱允炆手里握着度牒呢,没这个从业资格证书,小和尚也加入不了僧人的行列……
  朱允炆看向张真人,张宇初起身,声虽不大,却沉稳有力:“无量天尊,神乐观自当遵从皇上旨意。然眼下工部所给方略神乐观并不认可,其高只有三丈,无以表英烈碑之雄伟。”
  朱允炆暗暗赞叹。
  这个张真人倒有几分骨气,先说听自己的,又说不听工部的,倒将麻烦踢了回来,不过,若真没有解决之策,这件事还真难以收场。
  “抬上来吧。”
  朱允炆对双喜吩咐道。
  双喜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只见两个内侍抬着一个遮有黄布的大框架走了进来。工部尚书郑赐在朱允炆的示意下起身,走到一旁,猛地拉下了遮布,一幅英烈碑的效果渲染图赫然显现出来。
  道源与张真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姚广孝古井无波的脸上浮现出了震惊之色,不由起身走近……
  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明《武举法》
  图纸中刻画的英烈碑,庄严肃穆,巍峨屹立,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