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 > 都市言情 > 追风望月 > 第33章
  机器笨重,上头满是油垢,很有年代感。
  她眯着眼睛仔细辨认了一会儿,认出那是一台柴油发电机。
  她不知道师傅要拿着发电机去做什么,直到他又从仓库里掏出台电焊枪。
  她之前就知道,马场的鞍房里,那么多马鞍架子和水勒架子都是他手工焊上去的。
  以前拍人物纪录片时,她在东北拍摄过一位电焊师傅,也跟着电焊师傅学了点手艺。不过那也只是三脚猫功夫,时间一长,跟没学也没有差别。
  所以看孙建发带走了发电机和焊机,她有些眼热。
  “师傅,我跟你一起去。”
  无论去哪里,她想观摩观摩。
  孙建发坚定地拒绝:“你就在家呆着,再去睡一觉。”
  “我刚睡醒的。”
  “再睡一会儿。多睡觉没坏处。”
  “……”
  他态度坚决,没有松口的可能。
  安荞只好暂时放弃这个念头,眼睁睁看着他开着三轮车带走了机器。
  今天林芳出了门,孙建发也去了马场,小院子里只有她一个人。
  那条两个前爪雪白的狗仿佛也有灵性,看她落了单,屁颠屁颠地甩着尾巴到了院门口。
  “白手套。”
  安荞叫它一声。
  现在召唤它的咒语,不再只有嘬嘬嘬了。
  叫它的名字,它会有反应。
  连续喂了白手套几天的饭,为了这口嗟来之食,它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名字。
  安荞慈爱地蹲下来,揉揉他的脑袋:“我在网上给你买了狗粮。我没养过狗,不知道什么味道的好吃,到时候你自己尝尝。”
  光是一个名字,白手套能听懂。但她这番话太长,超出了它的理解范围。
  它一歪头,不懂。
  安荞也没想让它听懂,无非是无聊,才讲给它听。
  她撸了一会儿狗,便让它自己出去玩了。在草原上当流浪狗,可能会没饭吃,但不会没地盘玩。偌大的草场都是它尽情奔跑的地方,她想,总比栓着它在小院子里好。
  狗走了,她回屋子里,看电影节组委会的纪录片单元投稿作品。
  这个电影节是她的母校主办的,主推学生创作的电影、纪录片和短片作品。
  安荞毕业的年份不长,却已算是在纪录片方向混得较好的校友。从她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提名开始,母校就给了她在纪录片单元的评审资格。
  今年的投稿作品一共七十多部,她要在两周内看完。
  当下市场上的纪录片作品,渐渐出现了和短视频融合的潮流。时长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信息的数量大于质量,短短几分钟,却像是个故事大拼盘。
  她本以为,这次的投稿作品都是学生创作,应该还不会盛行这种风气。
  看了几部作品,却发觉自己的想法太天真。
  她对于纪录片作品,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就人物纪录片而言,无非“有新意、有内涵、有故事”三条。她靠这三个要求挑选佳作,也取长补短,从他们的作品里找找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可光是这三条,能符合她要求的,也寥寥无几。
  她尊重影像创作,看片子从不用倍速。
  但把这些作品以原始速度一点点看下去,真是对她身心的极大考验。
  一个哈欠出来,她想着,看完下一部作品就休息一会儿,明天再看。
  打开下一部影片,一开场,并不是安荞所熟悉的,学生影片常用的,故作深沉的黑场加旁白。
  一只雄鹰从红日飞过,镜头随着雄鹰飞行的轨迹缓缓下摇,从天空一路摇到广袤的树林,落幅在一个头戴绒帽的哈萨克老人肩膀上。
  安荞眼前一亮,兴趣很快被勾起。
  这个手持的镜头,虽然因为没用到稳定器而产生了晃动。但无论是从视听语言的哪个方面来说,都显得成熟而有质感。
  不像是学生作业。
  她接着看下去。
  长镜头尚未结束,镜头逐渐固定下来,只有轻微的呼吸感。
  而老人对着镜头后掌机的摄影师,用哈萨克语说道:“我从十三岁开始熬鹰,什么样的鹰我都驯过,驯了七十多年。小时候熬鹰的时候t,我把鹰当作自己的敌人,跟它们较劲。现在不会了。现在,它们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
  长镜头以老人朴实的笑容结束,手写汉哈两语的标题字幕“驯鹰人”竖着排版在一旁。
  安荞按下暂停键,眉头微微皱起。
  她去看了眼导演的名字。李伟。简单干脆的男名,比孙建发的发电机更有年代感。
  安荞可以确定,前两年,她没有在获奖名单里见到过这个名字。
  她又去看李伟的年级。表单里的“大一”很不显眼,却让她的震惊更上一层楼。
  她按下播放键,接着看下去。
  二十五分钟的影片结束,她合上电脑,带上打火机,到院子里抽了三根烟。
  她打电话给组委会。
  接电话的,是她在学校时的师姐,也是组委会的负责人。
  “师姐,你发过来的投稿作品里面,有一部作品,我想申请组委会,做一下创作流程调查。我怀疑这部作品是学生外包给专业团队做的。”
  负责人问:“《驯鹰人》是吧?”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