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 > 历史军事 > 擎宋 > 第211章:朝堂之上
  赵宋开国之初,太祖皇帝没有定下每日早朝的规矩,因为自唐末以来就没有,具体是几日一早朝,北宋开国时也没有个硬性规定。曾有一段时日开封皇城的钟楼鸣响就是告诉百官早朝,否则就不朝。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京城里是凡有资格上朝的朝臣们,每日早上都是支着耳朵听皇城钟楼大钟有没有敲响。
  到熙宁年间,王安石为相变法,正式提出五日一朝的法定,虽说后来熙宁变法失败,但王安石定下五日一朝还有三舍法取士都被保留了下来,后来的哲宗朝也是延续到了五日一朝的规矩。
  到了徽宗朝,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皇帝赵佶不是陶醉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便是迷醉在温柔乡里,至于早朝也就稀里糊涂了,又开创了中国朝堂历史上有名的一句话:有事出班,无事退朝。多被后世昏君庸君所用。
  老爸那一代起定下五日一朝的规矩还是要守的,艺术家徽宗皇帝便是再不想来上朝,也要拉着一众文武百官大臣们走走早朝的过场。
  殿内站立的都是站殿官,能够上早朝的官员不仅仅只是按品级高低进殿的,还要按照工作职能,辟如说六品的谏议大夫、七品和从七品的御史,这些都是清流场面官,只要是上朝就必须要带上的。在权贵高|官遍地的汴梁,大把的五品京官没有资格上朝,这也更加说明御史言官们的清贵。
  只不过今日清贵的御史言官们如同被架上火上烤一般,几日前有个唤做盈盈的小娘子敲了登闻鼓,将状子送了上来。将这状子递与皇帝陛下罢,可是状子告的是当朝的蔡相,不递上去,自己这个谏台言官怕是做到头了。
  大理寺现在也愁啊,乐天羁押在大理寺,堂堂一个从八品的朝廷命官若是被定了罪名,总要知会一下皇帝陛下罢,可是眼下不止是有人去登闻院递了状子,而且太学生那边也闹了起来,民间更是闹的舆情汹汹。
  “有事出班,无事退朝!”当职小黄门的嗓子并不优雅的叫着,声音回荡在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
  这一嗓子落下时,谏台左谏义大夫罗仪手心里尽是汗水,心中暗骂右谏义大夫王奕老狐狸,那日听到登闻鼓响,这老家伙便声称自己身体有恙请了假,这烫手的差事就落在自己的手上。
  暮春,早晨还带着几分寒意,然而大理寺卿樊景的后背却被冷汗湿透了,甚至偶尔穿过垂拱殿内冷风,让这位樊大人打起了哆嗦,心中有一种萧萧瑟瑟的悲壮感。自己与乐天有私仇不假,自己也一直想寻个机会报复乐天。很意外蔡相着人寻到自己,要给乐天安个罪名借机下了诏狱。
  很好,一个既能抱大粗腿的机会,又能报私仇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这樊大人又岂能错过。于是,乐天被冠了个煽动暴名的莫须有罪名下入诏狱,樊大人还很想将乐天这条命也永远留在诏狱。
  结果只高兴了不到一天的时间,登闻鼓响了,太学生闹事了,自己就开始有些胆颤心惊了。樊景知道自己给乐天罗织的罪名很是牵强,若真的查将下来自己免不得落个昏聩失查的罪名,那么自己屁|股下的这个位置当真该挪挪地方了。
  立于众臣之首的蔡京面容上没有丝毫颜色,登闻鼓响、太学生吵闹等等,这几桩事情早就有亲信向自己禀报,但心中却丝毫不在意,自己深得圣眷权倾朝野,拿了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削了职又如何,难道朝中还会有人因为一个从八品的小官敢与自己做对不成。
  按大宋官场的规矩官员年满七十致仕,己经七十二岁的蔡京依旧稳居相位,可见其圣眷何等恩隆。
  王黼的目光扫过谏台左谏义大夫罗仪,又扫过大理寺卿樊景,这二人都是今日早朝必须发言奏事之人,因为他二人手里捏着乐天的案子。不仅仅是王黼,朝中的一众大臣也是望着这二人,显然是在看热闹。
  眼下朝中正直之士贬的贬,走得走,现下留在京中为官的除了权臣的党羽外,便是一些两不得罪的老油条,都很清楚这案子对蔡京不会有丝毫的影响,但有热闹谁又不喜欢瞧呢。
  不止是王黼,陈御史也在注视着罗仪、樊景二人,乐天与自己关系不用多说,从道义上自己也应为乐天说上几句话。眼下只要二人出班奏事,自己便要发表些意见。
  只是眼前这二位大人谁也不愿最先开口,以至于垂拱殿里陷入到一种极为冷静的场面,没有人出班奏事,也没有人准备离开大殿下朝走人。
  “有事出班,无事退朝!”今日的早朝有些怪异,那值殿的小黄门也看出了其中的怪异,但无论事情如何都与自己无关,偷瞟了一眼坐在上边无精打彩的徽宗皇帝,又扯着嗓子叫了一遍。
  值殿黄门的声音响在大殿里,令大殿里的气氛显得更加怪异起来。
  最先熬不下去的是左谏义大夫罗仪,毕登闻鼓院是告御状的地方,只见罗大人先按着奏事的礼仪规矩轻咳了两声,然后迈步准备出班。
  “官家,辟雍太学诸生御前啊阙上书!”就在罗大人刚刚迈出一只脚出班之际,只听得垂拱殿外有传奏官高呼道。
  自垂拱殿外喊起的这一嗓子声音很是高亢,传到大殿内还带着回音,令坐在龙椅上还打着瞌睡的徽宗皇帝微微一震,睡意立时全无。
  听到辟雍太学生上书,徽宗皇帝心情没来由生出些许怒意,面色渐渐不善起来。
  大观三年太学生陈朝老上言奏事,将朝中重臣悉数痛贬一通,被开除学藉;太学生邓肃作词讽谏自己喜好花石给天下百姓带来灾苦,也被开除了学籍;虽说徽宗皇帝落得耳边清静,但终留下被人诟病的话柄。
  有了前两次太学上书事件,徽宗皇帝对太学生上书,心中多少有了些阴影。今日又闻有太学生上本,徽宗皇帝心中不由的有些恼怒,又不知道要怎样批评朝政,甚至还会让自己脸面无光下不来台,但太祖皇帝有不以言事罪读书人的祖训,徽宗皇帝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宋代虽说是君主专制政体,但自开国起便优渥士人,太学生们上书言事朝廷便是不予采纳,也要象征的听取。
  祖制如此,徽宗皇帝只能无奈道:“将奏事的太学生传上来罢!”
  有黄门官领了旨出去,不一刻的光景,又引着六、七位太学生进了垂拱殿。
  进殿的这几个太学生自是与乐天同舍的程谨、于防、解昌几人。
  待一众太学生施过礼后,徽宗皇帝心中虽是万般厌恶,但依旧还拿出一幅礼贤下士的姿态,说道:“诸生何事上奏?”
  程谨、于防二人皆是蔡州士子,与乐天算是同乡,寻常关系密切。乐天无故被下入大理寺诏狱的当日,尺七便带来了乐天的书信,请二人为自己上奏言官。
  程谨也不畏惧上前一步,拜道:“奏请陛下,学生是代好友向陛下鸣冤来了!”
  听到程谨这般说话,不是上书言事给自己提意见的,徽宗皇帝心下不由的松了口气。徽宗皇帝多少是有些心虚的,去掉以前采办花石不说,从去岁起开始修建万岁山(艮岳),耗费国帑无数,心中时时也怕有言官抨击言事。
  立在百官之首的蔡京,面色突然阴冷了下来,原本以为最多不过御史言官无关痛痒的说上两句,却没想到太学生会最先奏事。
  既然不是抨击言事的,徽宗皇帝心情大好了起来,甚至有些亲切的说道:“鸣冤?诸生为开封府的哪个官员鸣冤?”
  程谨再次回道:“回陛下,学生等人是为开封府司理参军乐天鸣冤!”
  “乐天?这个名字朕有些熟悉!”徽宗赵佶眯了眯眼睛。
  侍奉在一旁的张迪小声的回道:“陛下,这个乐天就是断了宫中窃案,被你调去大理寺观政的那个乐天。”
  徽宗皇帝又有些惊讶:“朕不是命他不是在大理寺观政么,怎么去了开封府?”
  立在文武百官首位,距离徽宗皇帝的位置自然也近,徽宗皇帝的话音落在耳中,蔡京面色不同的一滞,没想到一个芝麻绿豆官居然在官家面前还是挂上号的。
  “臣有事上奏!”开封府尹聂山出班,奏道:“臣曾见过那乐天办案,心思缜密,行事利练,开封府狱讼之事繁多,那在大理寺观政的乐天,便被臣要去了开封府协助推官办案!”
  听到聂山奏事,徽宗赵佶龙颜大悦,笑道:“不愧是朕看中的人,果然给朕争气!”
  听徽宗皇帝这般说话,蔡京的面色越发的难看起来。
  在场的一众京官老油条心中不由的暗喜起来,看来这场预料中的热闹比预料中的还要热闹。
  闻言,程谨忙拜道:“启禀圣上,那乐天如今却被关入了大理寺诏狱,学生是来代乐天官家鸣冤的!”
  “鸣冤?”徽宗皇帝眯起了眼睛,不解的问道:“这乐天因何事被下了大理寺诏狱?”
  说话间,徽宗皇帝将目光落在了大理寺卿樊景的身上:“攀卿,且说与朕来听听?”
  徽宗的目光落在自己的身上,樊景不由的打了个哆嗦,出班回道:“启禀陛下,那乐天因煽动百姓闹事伤人,现下被拿入大理寺,下于诏狱。”
  “陛下,臣认为樊大人奏事有失公允偏颇!”这时,御史陈凌元出班,奏道:“那乐天因精晓律法而受聂大人赏识,又身为开封府司理参军怎能做那知法犯法之事,臣认为其中定有隐情!”
  这时,蔡京的党羽中奉大夫胡师文,出班向着陈凌元轻哼了一声,又向上拜道:“韩非子在《五蠹》中曾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陈御史又怎能不保证这乐天会不会因为太过知法懂法而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来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