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 > 历史军事 > 北颂 > 第719章 你们记一下……
  寇季一行谢座过后,分别坐在了桌前。
  赵祯吩咐了陈琳一声,陈琳招呼了一声,便有宫娥和宦官,端着各色美味佳肴出现在了殿内。
  以往宫里的宴会,上的美味佳肴,大多是烹煮出的食物,炒菜在汴京城风靡以后,宫里也多了一些炒菜。
  赵祯吩咐御膳房做的菜,有蒸菜、炖菜、炒菜。
  宫里炒菜用的是豆油,而非麻油,是从寇府学的,所以没有麻油那股味儿。
  倒是飘散着一些豆油独有的香味。
  值得一提的是,炒菜用的都是新鲜的蔬菜。
  时间正值十月。
  各色逐渐开始凋零,瓜果蔬菜不怎么常见,市井中很难见到,即便是见到了,也是一些晾干了的果干,也唯有宫里才有新鲜的瓜果蔬菜享用。
  只不过寇季一行的目光没有在那色香味俱全的菜色上停留,反倒盯着赵祯,静等着赵祯开口。
  赵祯等菜上齐了,见寇季等人都盯着自己,笑容和善的道:“诸位爱卿皆是朕的肱骨,在朕面前不必拘束……菜都上齐了,诸位爱卿可以开怀畅饮。”
  赵祯、寇季等人用饭,可不是凑在一张桌上,所有人共吃一碗饭。
  在大宋朝,皇帝宴请满朝文武,施行的都是分餐制。
  一人一个桌,一人一份菜。
  赵祯在说完话以后,对陈琳示意了一下,陈琳立马分出去了一些食物,拿到了一旁,让几个小宦官试吃,等小宦官没有表现出什么不适的症状以后,才小心翼翼的伺候着赵祯用膳。
  寇季等人见此,互相对视了一眼,没有言语,一个个抄起了筷子,开始用饭。
  寇季等人用饭,可没有赵祯那么多讲究,提起筷子闷头吃即可。
  赵祯在哪儿一边吃,还一边赐菜。
  觉得那个菜的味道好,就派人给后宫里的宠妃送去。
  在后世人眼里,此举绝对是极不礼貌的举动,但是在大宋,特别是大宋的皇宫内,此举却是一份难得的恩宠。
  能得赵祯赐菜,那就说明赵祯将此人放在了心里。
  如此恩宠,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
  赵祯一桌子的菜,自己吃了没多少,几乎全部赏赐了出去。
  吃到最后,赵祯桌上就剩下了一盘子羊羔肉。
  赵祯吃了两口,就赏给了殿里伺候着的宦官宫娥。
  在宦官宫娥们的道谢声中,寇季等人纷纷停下了筷子。
  即便是朱能、王德用二人没吃饱,却也不敢再多吃一口。
  吕夷简和王曾二人桌上的饭菜几乎没有动,但他们却从赵祯吩咐动筷子,一直到赵祯停下了筷子,一直都处在吃喝之中。
  简单的举动中,蕴含着的不仅是礼仪,还有一份道理。
  一份为人处事的道理。
  赵祯在寇季等人停筷子以后,吩咐陈琳将残羹剩饭撤了出去。
  君臣九人在宫娥的伺候下漱了口,才开始聊正事。
  赵祯四平八稳的坐在首座上,盯着寇季一行人道:“从太祖定下我大宋兵制的那一刻,到今日,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了。
  数十年时间,我大宋已经变得不同了,可兵制却从没有改变过。
  如今我大宋幅员辽阔,治下添了数十州之地。
  各地兵马镇守的辖地,也有了巨大的变动。
  太祖定下的兵制,适合以前的大宋,却不适合现在的大宋。
  所以,朕召集诸位爱卿入朝,准备商议商议此事。
  朕决定变一变我大宋的兵制,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吕夷简在赵祯话音落地以后,主动开口道:“臣赞成官家的决定,我大宋的兵制确实该变一变了。”
  赵祯革新兵制的决心,已经不可逆转。
  为了革新兵制,赵祯可是跟寇季一起,下狠手将所有会阻挠革新兵制的人,挨个的处理了一个遍。
  如今军中上下,但凡是能在寇季和赵祯二人面前说上话的,无人阻挠此事。
  军中上下的武臣们都不阻止此事。
  文臣们纵然有想法,也不可能跳出来跟赵祯和寇季二人死磕。
  因为赵祯革新兵制,并没有动他们盘子里的肉。
  他们反对此事,不仅讨不到好,反而还会被赵祯和寇季盯上。
  所以他们没必要反对。
  吕夷简深知此事不可逆转,所以不可能跟赵祯唱反调。
  非但不能跟赵祯唱反调,还得努力的帮着赵祯完成此事。
  因为大宋的兵制革新,若是成了,大宋的兵马因此变得能征善战了,那也有他吕夷简一份功劳在里面。
  别看此事是赵祯和寇季在主导。
  但他吕夷简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但凡是在他出任宰相期间,大宋朝出现的大功德,都有他一份功劳在里面。
  “臣附议!”
  吕夷简都赞成了,王曾也没有反对的道理。
  “臣附议!”
  寇季缓缓开口。
  随着寇季开口,朱能、李昭亮二人也相继开口。
  “臣也赞成此事,只不过改革兵制,牵连甚大,官家还需要小心应对才是,以免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曹玮也开口赞成了此事,只不过他在赞成之余,提醒了一番。
  王德用开口,跟其他人皆不同,他盯着赵祯,十分诚恳的道:“臣从出仕到如今,没进过三衙,也没进过枢密院,不懂兵制上的一些大事。
  但臣听官家的,官家需要臣怎么做,只管吩咐就是了,臣绝无二话。”
  王德用是在借机表忠心吗?
  不是。
  他说的是真心话。
  他就是这么个性子。
  他没有跟寇季等人一样,保留自己的话语权,而是果断的把自己的话语权,交给了赵祯。
  赵祯听完了寇季等人表态以后,满意的点点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赞成此事,那我们君臣就议一议,这兵制,该如何改。”
  赵祯说完这话,不等其他人开口,就继续道:“朕先抛砖引玉,朕以为,龙神二卫,应该裁撤。自从皇亲国戚和武勋们因为贪墨军饷,被相继问罪以后,他们各家中的子弟,也相继离开了军中。
  如今龙神二卫中的各级武官,缺了近六成。
  没个三年五载,恐怕补不齐,龙神二卫现在留着,至少三五年内不能动用。
  朕不想白白养着他们,朕想让他们出去,去边陲,为我大宋江山出一份力。
  所以朕决定裁撤龙神二卫。”
  吕夷简等人听了神色各异。
  唯有寇季稳坐钓鱼台,脸上的神色一点儿变化也没有,似乎早知道此事一般。
  王德用在赵祯说完话以后,略黑的面孔皱成了一团,他声音沉重的道:“官家,若是龙神二卫被裁撤了,谁帮您守着皇宫?
  您的安危,可是我大宋朝一等一的大事,绝对不能含糊。”
  吕夷简等人纷纷点头。
  赵祯笑着道:“王爱卿能把朕的安危放在首位,朕心甚慰。但王爱卿不必过于担心,朕虽然要裁撤龙神二卫,但却没有说要将朕的安危直至于不顾。
  朕决定从龙神二卫中抽调出一万人马。
  组从新的御龙卫。
  届时,寇爱卿会为御龙卫配备上火枪和火炮。
  火枪和火炮的威能,诸位爱卿中间有不少人见过。
  一万御龙卫,手持火枪和火炮,其战力,可比龙神二卫加起来要强。
  有他们守着朕,朕可以高枕无忧。”
  大宋的皇宫不大。
  所以需要守卫的兵马并不多。
  龙神二卫中的大部分兵马,平日里都处在闲暇状态。
  新建一万御龙卫,取代龙神二卫的话,倒是可取。
  再加上金明池的上下虎翼,以及天武、捧日四支精兵拱卫,皇城和汴京城的安危都可以得到保障。
  一万御龙卫,取代了龙神二卫。
  一下子就省出了九万的兵马。
  九万兵马无论是驰援边关,还是坐镇地方,对朝廷都有好处。
  吕夷简等人思量了一番,凑在一起小声的商量了一番后,吕夷简看向赵祯问道:“那官家打算如何安置龙神二卫的九万将士?
  龙神二卫中不少将士的家眷皆在汴京城,他们恐怕不愿意离开汴京城,去边陲等地。
  到时候难免会闹事。”
  赵祯笑道:“此事朕自然知晓,朕在跟寇爱卿商量过了以后,已经有了妥善的处置办法,此事容后再议。朕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诸位爱卿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吧。”
  赵祯不愿意说,吕夷简等人也不好追着问。
  赵祯让他们开口说说自己的想法,他们自然不可能装聋作哑。
  吕夷简沉吟了一下,道:“此前石元孙作乱,能够轻易的调动地方兵马,就足以证明我大宋的监军制度,仍有不足之处。
  臣以为,当将监军制度,推行到部一级。
  牢牢的将兵马掌控在朝廷手里,杜绝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吕夷简此话一出。
  曹玮、朱能、李昭亮、王德用、种世衡等人纷纷皱起了眉头。
  如今的大宋监军制度,就已经让武将们寸步难行了,若是再细分下去,武将以后在军中,可能就成了个工具人了。
  武将在坐镇地方的时候,沦为工具人,那倒是没有多大影响。
  可若是在边关,乃至在战场上沦为工具人,那是会出大事的。
  曹玮年龄最长,也是被监军制度坑害的最多的人,在吕夷简提出了细化监军制度以后,曹玮想都没想,果断道:“此举不妥!若是军中的监军,推行到部一级,以监军的职权,随时随地,都能从武将手里夺取兵权。须知,武将在作战的时候,一定会用一些迷惑敌人的手段,若是监军不能理解,将其当成了畏战,夺取了武将的兵权。
  那么武将的谋划就会落空,说不定还会被敌人抓住机会,一举荡平。
  此外,监军制度的缺陷已经十分明显了。
  我大宋跟辽国作战期间,辽国没少派人污蔑我军中的武将。
  随军的监军,没少听信谣言,临机夺了武将手里的兵权。
  我大宋没少在此事上吃亏。
  我们既然已经敷出了血的代价,那就应该考虑考虑,监军制度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继续细化监军制度。
  我大宋若是要细化监军制度的话,那么革新兵制之类的话也就不需要再谈下去了。
  因为我们无论商量出多好的兵制,最终也会毁于监军制度。”
  朱能等人听完了曹玮的话,十分赞同的点头。
  曹玮如今功臣身退,也不怕得罪人,所以他在吕夷简提到了监军制度的时候,说出了朱能等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王曾听完了曹玮的话,皱起了眉头,毫不客气的道:“朝廷若是没有监军制度,如何防备你们这些武人?石元孙叛乱,才刚刚平息。
  朝廷有监军制度,约束着各军,所以石元孙在叛乱的时候,勉勉强强不过召集了五万兵马而已。
  若是没有监军制度约束,石元孙能够召集到的人马,恐怕会庞大到我们难以想象。
  他会带给大宋难以估量的影响。
  监军制度的益处,显而易见。
  若非有监军制度控制着各军,恐怕石元孙的叛乱,到现在也平息不了。”
  曹玮皱眉道:“从监军制度推行至今,防了几人?一只手都数的过来。可坑害的人有多少?数值不尽!多少良将死于监军制度之下?多少良将因为监军制度的错,帮别人背了罪过,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说到此处,曹玮声音拔高了几分,大声道:“监军在战场上夺了权,吃了败仗,回朝以后,不见任何人问罪。反倒是被多了兵权的武将,被罢官,被斩首。
  监军制度再推行下去,军中上下迟早会寒了心。
  到时候强敌入侵,又有谁,愿意为我大宋江山赴死?”
  吕夷简丝毫没有被曹玮的声音震慑到,面对曹玮的大声质问,吕夷简冷声道:“监军在战场上夺权,那也是因为武将做出了不忠之事,才引的监军夺权。
  武将若是规规矩矩的做事,监军怎么可能夺其权?
  监军制度推行至今,明面上防到的人,确实一只手数的过来。
  可暗中防备的人,却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曹玮恼怒的道:“战场上规规矩矩做事,只会死的更快……兵法一道,奇正相辅相成,有时候需要堂堂正正作战,有时候就需要以奇谋妙计取胜。”
  曹玮和吕夷简二人,说着说着就说出了真火。
  二人大有一副吵架的趋势。
  赵祯见此,并没有劝阻,反而下意识的看向了寇季。
  寇季对赵祯淡然一笑,没有说话。
  赵祯心中暗叹了一声。
  他之所以在曹玮和吕夷简二人快要吵架的时候,看向寇季,那是因为,寇季早就跟他讲过,在议论兵制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吵起来。
  赵祯起初还不信。
  他觉得,能被他邀请到此处的臣子,皆是他的肱骨之臣,皆懂他的心思,一定会按照他的心思做事,不可能吵起来。
  如今看到曹、吕二人争吵,赵祯信了。
  眼见着曹、吕二人真的要吵起来了,赵祯轻咳了一声。
  曹、吕二人立马闭上嘴,齐齐向赵祯施礼。
  “臣君前失仪,肯请官家责罚……”
  赵祯盯着曹、吕二人,严肃的道:“朕是让你们各抒己见,不是让你们吵架。要吵架,也得等所有人把话说完了以后,你们再吵。”
  “臣遵旨……”
  曹、吕二人在赵祯的训斥下,齐齐闭上了嘴,不再多言。
  赵祯看向了王曾,“王爱卿,说说你对兵制的看法。”
  王曾脸色略微一正,郑重的道:“监军制度方面,臣的想法跟吕相相仿。除此以外,臣以为,我大宋兵马数量过于庞大。
  抛去守关、守城、团练、衙兵,我大宋在籍的兵马多达一百二十万左右。
  算上守关、守城、团练、衙兵,我大宋的兵马早已超过了一百八十万之数。
  朝廷每年拨付给各地兵马的军饷,就已经达到了岁收的四成左右。
  虽说如今我大宋岁收略有增加,但是拨付给各地兵马的军饷,依旧是个大头。
  朝廷养如此多的兵马,并没有做到物尽其用。
  一百八十万兵马中,朝廷真真正正能用到的,也不过一百三四十万左右。
  余下的,根本就是在浪费钱财。
  朝廷不能再养着他们了,必须让他们回归民籍。
  他们回归了民籍,不仅能帮我大宋增添一份岁收,也能减少军饷的开支。
  一增一减之间,就能催生出百万贯的钱财。”
  衙兵、守城、守关兵马,绝对是大宋兵马中最含糊的存在。
  特别是衙兵和守城的兵马。
  拿的是朝廷的军饷,却不归枢密院和三衙管辖,而是有地方衙门在管。
  比如县一级衙门,管束衙兵和守城兵马的官员就是县尉。
  朝廷对于衙兵的配合是五百人一县。
  大宋朝有多少个县?
  数以百计。
  依照这个配额,算下来,衙兵数目绝对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地方衙门要剿匪,缉盗的时候,一般调动的都是衙兵。
  除非是匪徒实力过大,才会请调附近的驻军。
  有些地方,甚至将守城的兵马跟衙兵,混为一谈的用。
  但却领着朝廷双份的军饷。
  守关兵马就更尴尬。
  拿着朝廷的俸禄,归三衙和枢密院掌管,却不隶属于其他有番号的军队。
  偶尔调动,那也是关城跟关城之间互相调遣。
  守关将士的数量不多,往往以一营为单位。
  重要的关城,自然有重兵坐镇。
  守关将士几乎都是打杂的。
  不重要的关城,就只有守关将士在。
  坐镇在他们附近的兵马,没有一个承认他们是自己人,也不将其纳入自己的番号。
  所以守关的将士在大宋十分尴尬。
  他们有时候归当地衙门管,有时候归关城附近的驻军管,也有时候归各地安抚司衙门管。
  总之,谁都能管他们,谁都不愿意管他们。
  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就是因为大宋兵制的问题。
  大宋兵制将他们单独提溜了出来,坐镇各地的兵马自然不可能将他们提溜进去。
  因为将他们纳入到自己军中以后,会占据军中的兵额,影响人家吃空饷。
  总而言之,大宋的官制乱,兵制也乱。
  从而也导致了,大宋明明每年花费着高额的军饷养兵,关键时候却没有多少人可用的场面。
  王曾的话,算是切中的大宋兵制的一大要害。
  他的话说完,赵祯等人皆赞同的点点头。
  王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以后,其他人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最后才轮到了寇季。
  赵祯在曹、吕二人争吵过后,挨个点名询问,留下了寇季压轴,也有他的深意。
  寇季一旦开口,那就不是一两条建议,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
  更重要的是,寇季一旦开口,其他人几乎就没有发表见解的必要了。
  因为寇季手里握着他们君臣二人,以及枢密院大小官员,研究了近一个多月的研究成果。
  在轮到了寇季发言的时候,赵祯并没有开口点名。
  而是看向了寇季。
  其他人也纷纷看向了寇季。
  寇季在所有人注视下,笑着道:“我的话可能有点多,诸位若是想记的话,可以记一下。”
  吕夷简等人闻言,不以为然。
  大宋朝不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所以在议论政事的时候,没有人做会议记录。
  朝堂上倒是有专门的会议记录官。
  不过人家主要记录的是赵祯平日里的一言一行,对于朝堂上发生的政务,不会用太多笔墨。
  比如今天的兵制革新的讨论大会,在记录官的起居注上,很有可能就是简单的几句话。
  某年某月某日,帝于北宸宫宴请朝简、曾、季、玮等八人,帝言兵制有缺,八人皆附之,帝随议之……
  如此会议记录,那是会议记录吗?
  寇季见吕夷简等人不以为然,没有再提醒,开口道:“官家要革新兵制,不是说要革新兵制中的某一条,而是全部。
  只要是不利于我大宋的,都在革新之列。
  我跟枢密院的同僚,商议了数日,最终将要改的兵制,以及如何改,商讨了一个大概。
  我现在说出来,诸位一起参详一下。”
  寇季此话一出。
  吕夷简等人一脸愕然。
  他们总算是明白了寇季为何会在开口前,提醒他们记一下。
  寇季明显有很多话要说,多到他们的脑袋不一定记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