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侯 > 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又一年大朝会和封赏
  皇帝坐,群臣三呼万岁,叶尘接受大家的跪拜,宣称平身免礼,大家跪坐在案几之后,坐姿保持端正,低头垂目作肃穆状。
  左相马韬依然主持整套仪式。和宋国每年这个时候由礼官出来念诵早已准备好的歌颂皇帝和一年朝廷所为的贺词不同,而是直接以赞乐、赞舞开始,重点却是韩熙载和扬继业分别代表政事堂和军枢部总结了一年以来各自所做的所有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大体介绍了来年主要计划任务。这一点自然是叶尘的意思,和后世政府工作报告其实类似。
  一切都是按照相关章程规定,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祥符国武官员早已经适应了叶尘的习惯,平时奏折和说事都很少说一些晦涩难懂的废话,简洁明了,所以此时韩熙载和扬继业的总结报告同样很简练务实,让人一听便明白是什么意思,绝对不会云里雾里。
  叶尘坐在御座,听得津津有味,心感慨万千,同时也对来年雄心勃勃,如今河西和河湟都已经拿下,国境面积已经不大辽和大宋小多少,人口也有了八百多万,刚开始立国之时国土疆域和人口,以及兵力都提升了一倍不止。如今祥符国终于有了逐鹿天下的实力。
  而随着在天子宝座时间越长,治下疆土人口及军力的快速提升,叶尘的心态也在不知不觉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经对于征战天下会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的顾虑也已经不存在,在他如今看来,当今天下形势和春秋战国七国称雄及东汉末三国鼎立的情况从根本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要想彻底结束这种战乱,以短痛终结长痛,那必须统一天下,将他祥符国的仁政和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模式推行至整个天下,让所有华夏数千万百姓乃至各个异族百姓都能够过从未有过的好日子。
  若之前叶尘曾经还有所犹豫的话,那么如今的叶尘统一天下的心思已经异常坚决。
  总结报告之后,因为叶尘的坚持,正旦大朝会的一整套流程相宋国要简单很多,直接展开今天重头戏————封赏功臣。
  祥符国采用的爵位和宋国一样,爵位由高至低,依次为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而鉴于来日方长,避免后面无封可赏的情况出现。去年大封赏,爵位最高也只是杨继业、韩熙载、马韬、李君浩、胡三光、白沧海这六人封侯。
  而因为皇帝陛下重实干和功劳,所以此次加封和赐封爵位的结果其实随着前些天书省和军枢部功劳的核算结果的出来,并没有多少悬念。
  杨继业、韩熙载、马韬、李君浩四人由开国县侯加封为开国县公,食邑均由原来五百户提升为一千户。
  张大为、邓崇轩、徐铉、贾宪、曾尚飞、喻由开国县伯加封为开国县侯,食邑由三百户提升为五百户。
  王超、刘金元、杜千秋、黄东秋、杨延庆由开国县子加封为开国县伯,食邑由两百户提升为三百户。
  农部侍郎田九米,唐兴武、钟三河、韩涛、高武阳由开国县男加封两级为开国县伯,食邑三百户。
  石狼、刘东明、钱恒铎三人原本没有爵位,此次直接越过县男,赐封为开国县子,食邑两百户
  另外常破刀等一批军立下大功军官及一些政绩突出,且之前没有爵位的官,这一次被赐封为开国县男,食邑一百户。
  而之前已经有爵位,但这一年来,功绩不突出,或者因为没有参加战争的武官员爵位没有变。如胡三光,折御勋、李光顺、拓跋格鲁、展熊武、黑月、曾尚飞等人。
  封赏功臣之后,便是天子赐宴,基本也没得吃,群臣奉酒为天子祝寿。总计大约四个时辰的样子,今年的例行公事终于宣告结束。只不过几家欢喜几家嫉妒,有人回家庆祝,有人回家摔杯子,一脸不服和嫉妒。胡三光便是那个一脸不服和嫉妒的人官位最高的一个。
  ……
  ……
  同一天时间,远在原的开封城,大宋同样组织大朝会,赵德昭也进行了封赏,李明轩被封为镇国公,李继勋由陇西郡公加封为陇国公,吕馀庆也由崇侯加封为崇公,宋卫府总司使张东赐封为卫侯,皇城禁军厢都指挥使汪海江赐封为忠义侯。
  另外,也是在这一天,宋帝赵德昭废除皇后卢氏,立思贵妃,也是李明轩侄女李思烟为皇后。这件事情拖到现在才进行,却是叶尘让胡三光安排人在宋国散布李明轩和李思烟是圣堂之人的消息,吕馀庆和李继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吃一惊,数次进宫劝谏赵德昭,但赵德昭早已被李思烟迷得神魂颠倒,再加他对圣堂根本远没有李继勋和吕馀庆这些知道当年之事的老人那般忌惮,反而心有借圣堂之力为已用的想法,所以根本没有将这二人的劝谏放在心。之所以拖到这个时候,纯粹是为了照顾李继勋和吕馀庆二人的感受。
  此外,也是在正旦之日,赵德昭不顾李继勋和吕馀庆的劝阻,下令将赵普九族之内一千多人全部处死。并且赵德昭听了李明轩的意见,下令让宋卫府张东派人将江南大营统帅孙美石和大宋水师统帅占辉在长江以北的所有亲人族人秘密控制了起来,同时派出使臣对二人封官加爵,妄图威逼和利诱同时进行,让二人范。
  …………
  …………
  汉、隋、唐时期是郡望身份制的社会,郡望世家大族在社会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有五个姓氏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 宗族。所以称之为七宗五姓或五姓七家。
  其尤其以崔氏和李氏势力和底蕴最为强大。崔姓在历史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光在唐代,崔姓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十房崔氏,累计出了二十九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
  这些高门大姓从汉时传承至唐朝,久盛不衰,而且他们的华夏正统观念最是强烈,大唐皇帝有胡人血统都令他们心生鄙夷,更何况唐末之时五胡乱华,任由外族如此肆虐、自己的朝廷却不顾体面和尊严?至此,那些豪门大族皆有怨意,奈何当时大唐朝廷是面风光,实力不济,他们却也束手无策。那些七宗五姓有远见的人认为危机越来越近,便说服了家主,将宗族大半势力和资源与身在明处的七宗五姓彻底分离,由明转暗,藏到民间,一方面为了隐藏力量,另一方面一旦天下大乱,七宗五姓受到致命打击时,他们能为七宗五姓存续血脉。
  后来果然不出七宗五姓所料,大唐盛不过三代,随即乱象频现,到唐朝末年已经民不聊生,甚至出现百姓易子相食的惨剧。而这个时候,一系列乱局闹得大唐日渐衰微,胡风越刮越烈。
  等到黄巢造反时,大唐根本无力平叛,于是又向沙陀人借兵,这一来引狼入室,沙陀**乱原,十年立一国,三年立一君,一时诸国林立,战乱不休,什么都打破了、什么都扫光了,门阀氏族土崩瓦解,再不复当日风光。而这个时候,七宗五姓隐藏起来的势力,因为以三教九流为外围,五姓宗亲为核心,隐身于民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第二更————